這是我第一件完成的GK原型作品。過程冗長曲折,在總長超過一年的時間裡,我經歷了各式各樣的失敗...
只憑著一股衝動,一開始連材料都不熟悉,抱著先做看看的心情,一場混戰就這麼展開了!
GK的生產模式,對於我這個有社交障礙的人來說,似乎是個不錯的工作方式。如果選擇當個上班族,我可能不是在短時間內被開除,便是落到精神崩潰的下場吧!
我過去做過一些雕塑,算是有點這方面的經驗,但大都是跟人一起合作,從來沒當過主業。之所以想到來作GK模型生意,與其說是我喜歡雕塑,到不如說是個人化的生產模式更吸引我。
因為怕跟人接觸,所以我也不敢去上課或是拜訪業界前輩,只好用避門造車的方式開始摸索如何做GK原型。說來好笑,在此之前我自己從沒買過或做過半件GK模型作品。連GK模型是樹脂材料作成的跟一般塑膠模型的材質不同的基本常識也不知道。
一開始我想嘗試的題材是比較傾向娛樂性高的人物模型,想說市場反會比較好。但後來做著做著在不知不覺中就將題材轉移到動物上了。原因我稍後會補充。
上圖是我一件停擺的作品,看得出這位仁兄是誰嗎?這裡面用上了多種的材料:鐵絲、木製支架、鋁棒、3C塑鋼土、石粉黏土、美國土膚色的、灰色的,實驗的性質很重,七拼八湊的。它可算是個名副其實的“科學怪人”了!(怕大家猜不出來,自己先公佈答案)
在科學怪人之前我還做了一個在《大都會》(Metropolis, 1927)電影裡的Maria機器人的頭,原本想做全身,但難度太高,也找不到齊全的資料(沒有背面照),只好放棄這個計畫。
恐龍也算是這類電影的一項重要元素。恐龍吸引人的地方,除了巨大身軀和奇特造型之外,我想是因為恐龍是貨真價實的怪物。雖然跟我們人類不是處在同一個時期,但腳踏的可都是同一個地球。早在1933年的《金剛》(King Kong, 1933)電影中,裡
GK的生產模式,對於我這個有社交障礙的人來說,似乎是個不錯的工作方式。如果選擇當個上班族,我可能不是在短時間內被開除,便是落到精神崩潰的下場吧!
我過去做過一些雕塑,算是有點這方面的經驗,但大都是跟人一起合作,從來沒當過主業。之所以想到來作GK模型生意,與其說是我喜歡雕塑,到不如說是個人化的生產模式更吸引我。
因為怕跟人接觸,所以我也不敢去上課或是拜訪業界前輩,只好用避門造車的方式開始摸索如何做GK原型。說來好笑,在此之前我自己從沒買過或做過半件GK模型作品。連GK模型是樹脂材料作成的跟一般塑膠模型的材質不同的基本常識也不知道。
廢話少說,改天再發牢騷!反正就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門外漢,以為做GK不難,但結果卻吃足苦頭。加上我一方面還要工作,只能利用零星的時間來做原型,使得我這個GK原型師的大夢進展的非常不順遂。
一開始我想嘗試的題材是比較傾向娛樂性高的人物模型,想說市場反會比較好。但後來做著做著在不知不覺中就將題材轉移到動物上了。原因我稍後會補充。
在科學怪人之前我還做了一個在《大都會》(Metropolis, 1927)電影裡的Maria機器人的頭,原本想做全身,但難度太高,也找不到齊全的資料(沒有背面照),只好放棄這個計畫。
這都算是Si-Fi和Cult電影的基本題材,相關的模型玩具在美國有一定的市場。我本身也蠻喜歡看這類電影的,所以做這方面的題材我也算是樂在其中。
恐龍也算是這類電影的一項重要元素。恐龍吸引人的地方,除了巨大身軀和奇特造型之外,我想是因為恐龍是貨真價實的怪物。雖然跟我們人類不是處在同一個時期,但腳踏的可都是同一個地球。早在1933年的《金剛》(King Kong, 1933)電影中,裡
面的怪物除了金剛之外還有很多的恐龍登場!看哪!金剛大戰翼龍。
我開始做恐龍時並沒有想太多,直接就選擇最著名的同時也是最受歡迎的“暴龍”開始做。那時手邊也沒有可靠的參考資料,只憑一股衝動就做起來了。
還有一點要說明的是關於鼻孔的位置,我是根據俄亥俄大學Lawrence M. Witmer博士的研究來做。他認為暴龍鼻孔位置應該在前面而不是傳統位於較高的位置。這裡有圖解。
從以上圖片可以看出,完全沒有博物館的氣質,全然是好萊塢式的品味,而且還是很久以前
的...在我成長的歲月裡所看的好萊塢特效電影大概像是《辛巴達七航妖島》、《傑森王子戰群妖》、《月宮寶盒》等等這類型的。以現代的眼光看來,在造型上難免帶點拙趣,但這些作品可都是影史上特效電影的重要的開路先鋒。有他們的血汗付出,電影特效才會有今天的面貌。我小時候也深深被這些奇特的怪物和驚奇的畫面所吸引,非常嚮往以後也能夠做相同的工作。
我自己在做恐龍的時候,一邊緬懷著大師們的光輝遺產,一分面又有種想要再追求更逼真境界的衝動。在看過一些關於好萊塢前輩們的資料像是Ray Harryhausen之後,我開始了解到他們的重要性並不是在於他們的技巧有多熟練,也不是因為他們達成了什麼讓後人無法超越的成就,而是在他們有著無比的熱情與勇氣,敢去嘗試別人所不能想像之事。
得到大師的感召,我勢必不能耽溺在兒時的美好回憶中,唯有突破才能對得起大師的教誨。
很快的,我的恐龍開始產生變化了!就在同一隻暴龍身上,我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基本上都已經可以算是重做了,只是多少還殘留有第一代的殘骸在裡面。
如上圖:現在,它有著較為平直的身軀,皮膚有著類似鱷魚的紋路。
會有這種變化,我想受到不斷翻新的科學研究證據影響當然是最主要的原因。好萊塢也一直都在反應這些新的科學研究,一代換一代,雖然恐龍的面貌可能永遠無法完全復原,但透過科學家和藝術家的努力,起碼可以讓我們了解在某個時代裡,人們所認知的恐龍是何等模樣。
《侏儸紀公園》系列電影和BBC推出的《與恐龍共舞》“紀錄片"影集,可說是近期對恐龍造型表現最為生動也最具影響力的巨作。在此之後,關於恐龍和古生物方面的製片腳步其實都沒有停歇,在劇情片和記錄片方面陸續都有傑出的新作推出,如果大家感興趣,我可以專文推薦一下我的影片收藏。
比起Ray Harryhausen的那個年代,現代的恐龍研究可說是已經跨了好幾大步。這些研究成果讓很多藝術家們躍躍欲試,看是否真能喚醒億萬年前的幽靈。我想以前的恐龍藝術家們也是會極盡所能應用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在他們的作品上吧!
這裡又進入另一個階段,鱷魚皮的質感稍減,改以大象的皮膚做參考。但還是感覺不太真實,一定有哪裡不對勁吧!有時候直覺會告訴你,這個樣子有點怪,但你又說不上來問題出在哪裡。由於一開始沒有根據學術資料規劃,也沒有事先畫好設計圖,只憑著印象加上零星的圖片和影片截圖在做。進行到這裡已經完全迷失方向,我忽略了在結構方面有著重大的缺陷,一直停留在質感問題上打轉。
峰迴路轉,機會來了!突然得到報馬仔的消息,我趕到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參觀《暴龍---蘇》特展,此行讓我蒐集到幾近完美的暴龍骨骼資料。
上圖已經是接近完工的原型,這裡做的改進包括了體型的調整:薦骨到恥骨間的距離大幅增加,這是恐龍的重心所在,功能猶如吊橋的支架,在此之前我都沒有注意到這個特點。這幾乎是所有獸腳亞目恐龍的共同特徵,要完全靠兩隻腳站立,就必須在這裡有強大的支撐。改進這點後,暴龍看來能以如此巨大身軀行走的可信度也跟著大幅提升。
再來就是頭部形狀的改進,在蘇的展場上有一個放在自動轉盤上的頭骨,會緩緩做360°旋轉,所以各個角度都可以觀察的很清楚。下圖就是歷經全方位觀察後所得的成果啦!像不像呢?
還有一點要說明的是關於鼻孔的位置,我是根據俄亥俄大學Lawrence M. Witmer博士的研究來做。他認為暴龍鼻孔位置應該在前面而不是傳統位於較高的位置。這裡有圖解。
以上的製作過程由於還處於摸索嘗試的階段,當時並沒有刻意要留下什麼記錄,因此有很多步驟都沒有被記錄下來。這裡的相片僅能顯現出在不同時期造型上的變化。如須了解更多我的製作方式,請看另篇《南方巨獸龍原型製作記錄》會有比較明確的說明。
總結的來說,本來是要做跟電影有關的人物題材,但做到恐龍的時候卻引發起我對製作動物造型的極大興趣。取了“蠻原”這個名字,就是想將方向定下來,正式走入野生動物的領域。說來有點唱高調吧!不過我很希望能做出讓人們讚嘆生物奇妙的作品,來引發出人們愛惜自然的心。我沒有講道理、寫書方面的才能可以用來表達我的理念。我比較擅長的東西就是這些造型相關的事物。有可能我連這些事也做不好,但這是我僅有的能力,只希望能對社會有正面的貢獻。(可能廣告做久了,想彌補一下罪惡感)
3 則留言:
我很歡那個時期的格拍偶電影,雖然說年代久遠比不過現在的特效~確有股說不出的味道質感~現在CG盛行的時代反而很難找到那種感覺~
Hello 蜥蜴前輩:
歡迎來玩!以後要請您多多協助指導嘍!
雖然閣下提到有些做法不是很專業,不過看在我們這些門外漢眼中,能做到這樣子其實已經是一種成就了!這些恐龍的造型,簡直和百貨公司裡面那種上千或是上萬的高級恐龍模型沒有兩樣!!
張貼留言